近年来,商州区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区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为“一江清水永续北送”提供了坚实保障。
多措并举统筹推进,水环境目标稳定向好
城市水源保护扎实有效。通过划定库区界限,建设隔离网21.1公里,实现主库区封闭式水体保护;设饮用水源保护区各类标志牌警示牌80余块;在铁路、高速公路和312国道穿越水源地段,建成导流管(槽)12269米,应急池32个,总容积6398立方米,实现水源地有效保护。对36艘游渡船进行了拖离,解决移动源污染问题,通过取缔关停餐饮、限制游客进入、封库禁养、封库净水、退耕还林实现水源生态环境修复。面对生活面源污染问题,坚持因地制宜,采取接入城市管网排污、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和旱厕改造等措施,新建污水管网主管道3800米、支管道1560米,新建集中式污水处理站2座,旱厕改造831户,城市水源保护成效明显。
农村水源保护工作有序推进。2020年以来,全区共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8处,其中供水规模达到“万人千吨”水源保护区2处,争取中央专项资金450万元实施了商州区腰市镇庙湾和大荆镇东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工程项目。供水规模千人以上水源保护区6处,争取中央专项资金454万元,目前项目正在施中。
水质目标全面达标。商州区境内构峪口(国控)、雷家坡(省控)等6个国家、省、市水质考核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尤为突出的是,作为重要水源地的二龙山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城市地下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丹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确保了源头活水清澈安澜。
精准施策系统治理,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持续提升,商州区系列组合拳打出新实效。
排污口监管与整治工作有序推进。持续深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完成丹江干流排污口溯源及整治任务,针对其他河流的全面排查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严格落实“一口一策”管理要求,2024年以来新增排污口审批1个。
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断加强。商洛市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顺利投入运营,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域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加速推进,金陵寺镇、板桥镇2个镇级污水处理厂(站)已建成,腰市镇、杨斜镇、黑山镇、牧护关镇、腰市镇寇村污水处理设施及运维中心已完成前期选址、设计。截至2024年底,争取中省环保专项资金9827.43万元,累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146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75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55.93%。
水环境重点领域污染强化防控。商州区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及环境准入要求,严控高污染、高耗水项目。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9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稳定在98%以上。重金属与尾矿库治理有序推进,汉丹江流域涉金属矿产开发污染整治,建成高岭沟污水处理站并稳定运行,有效保障了丹江干流锑浓度稳定达标。
科学规划整体提升,水生态功能稳步恢复
在巩固提升水生态系统修复方面,商州区注重整体性保护。大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科学规划河湖岸线,实施湿地恢复与建设、水生生物完整性恢复等项目。持续巩固丹江等流域综合治理成果,完成腰市镇黄川河、沙河子镇浦峪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67平方公里。持续推进河湖生态环境治理改善,使人民群众感受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治理成效。积极实施《商洛市商州区丹江构峪口断面“十四五”达标方案》,进一步推动了流域管理向精细化转变,确保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完成3座小一型水库、15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河流信息梳理采集工作,初步构建起商州区水系图、水资源分布图等重要水图谱框架,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基础管理能力建设。
推进生物多样性恢复。贯彻落实《商洛市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评估、监测体系,全面落实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工作举措。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组织商州区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项目,推动区域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
提升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落实封山育林、退耕禁牧等措施,开展水源涵养林草保护与建设。加强主要河流源头区保护,实施汉丹江水土保持工程,涵养丹江等流域水源区。2023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67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80.9%,森林覆盖率68.44%,湿地保护率100%。
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商州区水环境保护工作呈现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持续提升、环境质量稳定向好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下一步,商州区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推动水环境治理再上新台阶。(供稿:商州区生态环境局)
责编:李凯琴
编辑:刘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