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生态健康

新冠疫情下风湿免疫病患者该如何管理自己

自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意传播以来,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困惑和痛苦。其中对于风湿免疫病患者来说,更将会是不小的危机,使得患有风湿免疫病的人们更加地恐慌和焦虑,因为风湿免疫病患者本身存在免疫系统异常,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包括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环孢素、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及各种生物制剂等,通过这些药物抑制机体免疫系统控制本身的疾病;相应地机体抵抗外界病菌入侵的免疫力也会下降,使患者成为免疫抑制宿主,即使毒力较低的一些普通病原体,也能轻易突破风湿免疫患者机体的免疫防御体系,容易诱发相应的疾病。

IMG_257

因此感染,尤其是传播途径极易实现的呼吸道感染,是该类患者群体中最易出现的合并症。另外,由于患者免疫系统本身存在异常,病原体感染后临床症状常常不典型,与疾病严重程度并不匹配,例如感染者初期常无发热表现,而仅存在气短、周身不适等主观症状,使病情出现延误;而感染常常进展迅速,肺部感染者可在短时间内进展至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的状态。并且,重症感染可诱发机体免疫炎性反应,活化免疫通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反过来加重原发病。

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风湿免疫病患者尽管是高危易感人群,但是大可不必恐慌,只要注意防护,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就一定能阻止病原入侵,必胜这场“疫战”。那么具体该如何应对呢?

避免接触感染源:患者本人及日常陪护人员,避免去疫情集中的地区,减少走亲访友和聚会,避免去人群密集处。建议患者在疫情结束前主要于家中休息。如果密切接触的家人中有感冒、发热、呼吸道症状等,患者应尽快与之隔离。

加强个人防护:出门时必须戴好口罩,且需及时更换口罩,有些患者虽常带口罩,但长期重复佩戴一次性口罩,这样根本起不到防护的目的。

注意手卫生,外出回家、咳嗽、打喷嚏后、准备食物前中后、用餐前、如厕前后、接收外卖后、拆封快递后等,都应用清水或肥皂水洗手,或使用消毒洗手液进行彻底清洗及消毒。

保持居室定期通风、打扫,床单被褥要定期清洗、消毒;起居、饮食规律,营养均衡,避免生冷及不新鲜的食物,禁忌食用野生动物。

建议家庭进餐时尽量使用公筷;个人用品如手机、钥匙、电脑及键盘等,定期用酒精棉球或消毒液消毒;乘坐电梯按楼层按键时,建议在按键上覆盖纸巾后再按;不建议戴隐形眼镜,可以暂时改为佩戴普通框架眼镜。

适度进行室内体育锻炼,可进行瑜伽、太极拳、广播操等体育活动。

减少因信息过载带来的心理负担,适当地心理输出,听音乐、阅读、按摩,以缓解心理压力。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风湿免疫病患者复诊该注意些什么?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病情稳定的患者可延期复诊;另外,许多医院目前已开展远程复诊,可通过相应平台进行远程复诊,注意事项如下:

外地患者:如果路程较远不方便来院,可以于当地进行血液检查。基本项目主要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等。而且需根据疾病不同,检查项目也有所不同,某些疾病需要查:肌酸激酶、免疫球蛋白、补体,具体项目请与医生联系确定。之后可凭检查报告与主诊医生进行远程复诊。

患者自我管理:

依据日常服药清单按时服药,切勿擅自停药;

在目前疫情反复时期,需防患于未然,不要等无药时再复诊开药,或等病情加重时再复诊,应按时或提前复诊,并及时与主诊医生线上联系;

保持生活规律,注意休息和适度锻炼;

根据医生既往嘱托,做好自我观察,如肾炎患者要监测血压、尿量和体重,间质性肺炎患者注意监测活动耐量和氧饱和度等,如果出现新的明显的临床症状,请及时就诊。

风湿免疫病患者近期出现发热怎么办?

如果近期出现发热、乏力、咳嗽、胸闷、肌肉酸痛、气促等不适,需要高度重视,但请勿恐慌,无端怀疑自己罹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首先请自行筛查7天内是否有接触到来自疫情高中风险区或其他病例数目快速增长地区的人,周边是否有感染发热人员,是否有2个以上同时或先后发热的人。如果有,且伴发热及咳嗽、气促等呼吸道症状,请速到相应区域的发热门诊和定点医院就诊。

如果没有接触史,且症状较轻,没有发热,仅有轻度的流涕、咽痛等症状,可以暂时于家中休养,多喝水,密切观察。

针对此次疫情,风湿免疫病患者们既要高度重视、加强防护,又要保持沉着冷静,正确面对。依据上述建议积极预防,如果出现不适,参考上述流程,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IMG_260

在目前疫情反复时期,西安市第五医院风湿病医院风湿免疫各科室时刻陪伴您的健康,帮助您科学规范的治疗,理性面对“新冠”的预防。(供稿:西安市第五医院 王丽娜)

责编:卓西玲

编辑:雷娜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