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创优微视

微光聚炬照山河:吾辈坚守绘就时代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世间所有耀眼的不凡,皆源于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一颗微星不甘黯淡,方能点亮夜空一角;一朵小花心向阳光,方能吐露沁人芬芳。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守初心、担使命,以赤子之心护家国;他们甘奉献、勇担当,用点滴行动筑梦想。正是这无数份“萤萤微光”,汇聚成照亮祖国前行之路的“闪闪星河”。

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坚守之心,争做壮心不已的“守技人”。“朽木不可雕”的古语,在长岭村根雕手艺人沈衍树这里,有了全新注解。我曾不解,为何有人甘愿放弃大城市的机遇,偏守家乡一隅钻研老手艺,直到遇见74岁的沈衍树,答案才渐渐清晰。二十余载春秋,沈衍树与枯木为友、以刻刀为伴。在他手中,那些盘根错节、无人问津的树根枯木,仿佛被注入了生命——经他一锤一凿的精雕细琢,形态各异的花鸟、栩栩如生的人物跃然“木”上,成为兼具艺术感与生命力的根雕佳作。多年来,他的作品在周边市县参展参赛,屡屡获奖,百余件成品背后,是他对技艺的极致追求,更是对传统的深深眷恋。时代浪潮中,3D打印技术给传统手工艺带来巨大冲击,家人的极力反对更让他的创作之路雪上加霜,可沈衍树从未动摇。“匠者,平心做平凡之事,精工筑精品之魂。”沈衍树的坚守,是对“工匠精神”最生动的诠释。身为新时代青年干部,我们更当以他为榜样,立足本职岗位,把每一件小事做细、每一项任务做实,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发展,以进取之心、创新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匠心”力量。

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报国之心,争做对党忠诚的“守址人”。从小在小城长大的我,曾以为“闯荡四方”才是青春该有的模样。直到听闻夏红的故事,我对“人生选择”有了新的思考——原来扎根一方、守护一隅,同样能书写别样精彩。汉阳镇长岭村的灵宝寺,是当地重要的文物遗址,而夏红,便是这座古寺的“守址人”。上一任文保员离世后,组织找到夏红,希望她能兼任文保工作。彼时,家人强烈反对:深山孤僻、条件艰苦,守着一座古寺能有什么意义?可夏红却认准了“组织信任”这四个字,毅然背上行李,住进了山中的寺庙。初任文保员时,夏红对文物保护一窍不通,但她深知“守护文物就是守护历史”。于是,她从零学起:每天清晨,先绕着寺庙巡查一圈,检查门窗、排查隐患;午后,拿起扫帚清扫院落,擦拭文物上的浮尘;遇到游客来访,她便提前查资料、做功课,用朴实的语言讲述古寺的故事。如今,夏红已在山中坚守了5年,那句“听党指挥,看好这座寺庙”,成了她最坚定的誓言。这份“守址”精神,时刻提醒着我们年轻基层干部:基层无小事,责任重于山。唯有保持“不怕苦、能吃苦”的劲头,以奋斗诠释担当,用坚守书写奉献,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好学之心,争做学以致用的“守村人”。“反哺家乡、回报桑梓”,这是许多有志青年的心声,也是汤兴凯毕业时的选择。放弃城市的工作机会,他回到大山深处的双坪村,成了一名村部信息员。彼时的他不会想到,这段“守村”之旅,会让他褪去青涩、收获成长。刚入职时,汤兴凯就遭遇了“下马威”:任务重、时间紧,熬夜写材料却总不合要求;入户走访时,山路崎岖难行,鞋子沾满泥土、衣服被雨水淋湿是常事;面对村民的疑问,他常常因不熟悉情况而答不上来。象牙塔里的知识,在基层实践中显得格外“无力”。但随着一年多来的走村入户,他见过孩子眼中对知识的渴望,听过老人对家乡发展的期盼;他走过金黄的田间地头,听过前辈讲述乡村变迁的故事。这些所见所闻所感,成了他前行的动力,也使得汤兴凯渐渐褪去了学生气:接待村民时,他能熟练解答各类政策问题;村里的大事小情,他都记在笔记本上、放在心坎里。对此,他说:“扎根基层,守的不仅是这片土地,更是心中对家乡的热爱。”汤兴凯的故事,鼓舞着我们这些一毕业即投入基层工作的年轻人: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要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要将青春,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出绚丽的人生篇章。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海眷顾奋楫者。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使命,每个岗位都有值得坚守的价值。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或许只是“萤萤微光”,但只要心怀热爱、坚守初心,以匠心护传承、以忠诚担使命、以青春赴理想,定能让吾辈之炬火,照亮祖国山河万里!(供稿:汉阴县汉阳镇 潘思雨)

责编:刘朋涛

编辑:刘佳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