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透,南宫山还笼罩在一片薄雾中,红日社区二组的杨大成已经扛着锄头出门了。72岁的人,脚步不如从前轻快,但每一步都踩得扎实。
“又这么早啊老杨?”偶尔有早起的邻居打招呼。
“地里的草不等人啊。”杨大成笑着应答,他是村民口中“勤劳”的代名词,可这称号不是白来的。每天东方刚泛鱼肚白,他的身影就出现在田埂上。杨大成说自己是饿肚子饿怕了了的人,现在政策好,自己种地,国家帮扶,干着都有劲。
杨大成是一个珍惜土地热爱土地的人。现在村里年轻人少了,种地的人也少了,他就把年轻人手里的地都种上了,现在杨大成的手底下有十几亩玉米地和几亩水田。不仅如此,家里还喂养了十几只鸡和三头猪。在一旁的刘支书说他们是苦日子过来的人,很注重节俭。自己能干,土地就不能荒了,庄稼都要种起来,家畜都要喂养起来,给孩子减轻负担。
“种地就像养孩子,你得用心。”老杨常说这句话。也确实,他家的庄稼年年都是村里的标杆—玉米颗粒饱满得能掐出水,麦穗金黄沉甸甸地垂着头。
可命运似乎总爱考验他。八年前,妻子突发脑梗,从此生活不能自理,身边离不开人,家庭的重担陡然加重。但杨大成没有被压垮,他一边在田间辛勤劳作,一边细心照料妻子。喂饭是个耐心活。老杨先把妻子慢慢扶起来,在她身后垫上两个枕头,然后一勺一勺地吹凉了喂。有时候妻子吞咽得慢,一顿饭要吃上个把小时,最考验人的是上厕所的事。妻子卧床八年,大小便都要人帮忙。老杨准备了便盆,每天定时帮妻子上厕所。冬天怕凉着,他总是先把便盆在热水里泡一会儿;夏天又担心有异味,总是及时清洗收拾。八年间,每天清晨,他早早起床准备好饭菜,喂妻子吃完后才去田里干活;傍晚,拖着疲惫身躯回家,又马不停蹄地为妻子煎药、按摩,陪她聊天。
自从妻子卧床后,他将妻子的活也顶了起来,煮茶、洗衣、做饭。“他不容易啊。”邻居们无不感叹,“可从来没听他抱怨过半个字。”
问起老杨为什么能坚持,他搓着长满老茧的手说:“人活着不就是个‘勤’字吗?对地勤,地就不亏待你;对人勤,心里就踏实。”他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天亮要起床,地荒要耕种,家人要照顾。杨大成的勤劳是道德之美,是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对土地的坚守;是风尚之美,激励着村民们积极向上,不畏困难;是行为之美,体现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与对家人的照顾中;是心灵之美,源于他内心深处的坚韧与善良。在他的影响下,村里勤劳互助的氛围愈发浓厚,四美民风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土地不会辜负勤劳的人,生活也是。(陈琳)
责编:谷可
编辑:王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