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紫阳县毛坝镇岔河村第一书记钟卫斌,村民们总会不由自主竖起“大拇指”:“钟书记不仅是帮我们解难题的‘好书记’,更像个‘细心人’,有些没说出口的顾虑,他都能想到前头!”从县疾控中心的“健康卫士”到驻村第一书记,钟卫斌把疾控人特有的细致、严谨与担当,深深烙印在岔河村的每一寸土地上,用脚步丈量初心,以实干守护民生。
铸魂扎根守初心
“作为第一书记,政治过硬是根基;作为疾控人,把政策讲透、让群众听懂,才是真本事。”2023年9月,钟卫斌刚到岔河村,就给自己立下“每月讲党课”的规矩。他不照本宣科念文件,而是像做“健康科普”一样,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拆解成“家常话”,结合村民关心的医保政策、健康常识,把理论讲得有温度、接地气。
“钟书记讲的党课,一听就明白,还能记住!”老党员刘正术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共鸣。驻村头三个月,钟卫斌带着笔记本走遍全村300余户,把村民的急难愁盼、健康状况、家庭需求一一记录在册,连“低保户李克发的妻子王志春腿脚不便,出门需人背”这样的细节都没放过。他立刻对接镇便民服务中心,跑流程、填资料,短短一周就把轮椅送到王志春手上。“这下能自己出门晒太阳了,钟书记的真是帮了大忙!”王志春抹着眼泪说。
两年间,他坚持每年两轮全覆盖遍访,为大病家庭精准争取补助、化解邻里纠纷20余起,把疾控人“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细致,变成了服务群众的“暖心剂”。
誓言山村换新颜
“以前晚上出门摸黑走,现在路灯亮堂堂,连路边的排水沟都修得整整齐齐!”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满是欢喜。
刚驻村时,钟卫斌走遍村落,发现“夜晚出行难、垃圾乱堆、排水不畅”是村民最头疼的问题。他立刻争取派驻单位支持,先为村里装上太阳能路灯,再牵头修建垃圾池、疏通排水沟,连村民房前屋后的“小角落”都清理得干干净净,曾经的“脏乱差”变身“净美庭院”。
不仅如此,他还发挥自身优势,为村里大学生办“升学礼”、倡导抵制“无事酒”,把健康文明的理念融入新民风建设,让“讲卫生、树新风”在村里蔚然成风。
岔河村盛产好茶,钟卫斌先摸清全村茶园的品种、产量、品质,再借助各类平台精准推介,带动个体茶企扩大规模,让“一片叶子”真正变成村民增收的“金叶子”。从整治耕地流出到养护乡村道路,从破解村集体纠纷到壮大集体经济,他每一步都走得扎实严谨,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细致规划中慢慢变成现实。
防汛守护勤履责
“雨还没停,低洼地带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必须再查一遍,不能有任何疏漏!”2025年秋汛突袭,连续四五周的阴雨让岔河村防汛形势陡然紧张。此时的钟卫斌,保持着高度警惕,又多了一份“守护全村”的责任。
国庆假期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他77岁的母亲还在住院治疗,但面对全村百姓的安危,他毅然选择坚守一线。夜晚,雨水裹挟着寒意,他带领工作队打着手电筒,沿着山路仔细查看每一处低洼地带、每一段边坡,连“某户院后有少量泥土滑落”这样的细节都不放过,当场标记、及时提醒;白天,他驻守村委会,实时关注雨情、水情,记录每一组信息,协调人员、调配物资,连轴转成了常态。“只要村民安全,再辛苦都值!”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直到天气转好、防汛压力缓解,他才用两天调休匆匆赶往医院,面对病床上虚弱的母亲,心里满是歉疚,却也藏着对村民的责任。
健康护航“守门人”
“老王,你这血压最近控制得不错,收缩压稳定在130左右了,但还是要记得少吃盐,降压药千万别断,我下周再来看你!”在村民王志才家中,钟卫斌一边翻看健康档案,一边耐心叮嘱——这是他作为“疾控派”第一书记的“拿手活”。
刚到村时,他用一个月时间摸清了全村的健康“家底”:60岁以上老人占比近30%,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较多,不少村民健康意识薄弱。针对这些问题,他把疾控的“专业防控”模式搬到村里:春季流感来临前,他提前印制预防手册,在村广播循环播放防控知识;夏季,他带头排查积水坑、喷洒消毒药剂,走家串户宣传乙脑预防;秋冬交替时,他重点关注老人和孩子,协调镇卫生院到村开展流感疫苗接种。
为了管好慢性病患者,他指导村卫生室为89名高血压患者、10名糖尿病患者建立“一人一档”,详细记录用药情况、复查时间;建议村医每月至少两次上门随访,自己也定期抽查档案、跟进病情;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他还主动帮忙代购药品,把“健康服务”送到家门口。如今,村民聊天时会主动说“要少吃糖”“多散步”,慢性病患者的血压、血糖控制率较去年提升了20%。
从党课讲台到田间地头,从防汛前线到产业一线,钟卫斌把疾控人的细致和严谨,深深融入驻村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里。紫阳县毛坝镇岔河村的每一盏路灯、每一寸道路、每一片茶园、每一份健康档案,都镌刻着他的实干与担当,更勾勒出疾控人扎根乡村的鲜活模样。(供稿:紫阳县毛坝镇)
责编:刘朋涛
编辑: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