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角,是2025年“紫阳好人”、马家庄村的乡贤曹宏信。六十多年前,他出生在这个山坳里的小村庄。家境贫寒,童年时常为吃饱穿暖发愁。但村民们从未让这个孩子感到孤单——这家送来一筐土豆,那家捎来几件旧衣,村口的王婶总悄悄在他书包里塞几个热乎乎的红薯……这些点滴温暖,成了曹宏信最珍贵的记忆。后来,他凭借勤奋走出大山,在创业路上历经风雨,终于事业有成。但无论走得多远,他始终记得:“是乡亲们用一碗饭、一件衣托起了我的童年。”这份感恩,化作了他反哺家乡的坚定信念。
他以善行守护乡亲,筑牢安全防线。2020年春节,曹宏信带着米面油和慰问金回到马家庄村,帮扶村里的困难家庭,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节日必访”。在一次春节慰问活动中,我作为包村干部也参与其中。一行人来到特困安置点,楼长在旁边招呼大伙领取物资。远远地,一位大爷撑着棍子,从院子一旁的下坡路颤颤巍巍地挪下来。楼长赶忙上前,一边搀着他一边笑着说:“就等你了,赶紧来。”曹宏信闻声停下手中分发物资的活儿,抬头打量着这个陡坡,转身对旁边的村支书说:“这个坡有点陡,要修个护栏才安全。”当时他只是随口一提,却没想到几个月后,这句话变成了现实。曹宏信不仅自己出资给沿路装上了防护栏,还配套安装了路灯。如今再看这条坡路,似乎也不再那么陡峭了。
他用爱心传递希望,照亮学子前程。又是一年高考季,村里传来不少喜讯。镇上计划举办乡贤助学活动,向社会各界公开招募认捐,对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采取“一对一助学”帮扶形式。曹宏信才听闻消息,便一口答应。他小时候也常为学费发愁,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走上几里路才能到学校,经常饿着肚子听课。尽管条件艰苦,他却从未想过放弃。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在面对艰苦求学的孩子时,总是能帮就帮。他常说,要让孩子专心搞学习。小时候,他也盼着有人能拉他一把;如今,他就来做那个人。
他将情怀化为行动,助力家乡建设。马家庄村依山而建,每逢汛期,河水猛涨,威胁着十几户人家的安全。面对这一问题,曹宏信毅然出资修建了200米生态河堤,守护了一方平安。如今,河堤旁杨柳依依,山洪的威胁消失了,这里还成了村民散步的好去处。此外,他还出资硬化9公里村级公路,方便村民出行;实施“亮化工程”,在主干道安装100盏太阳能路灯,从此夜幕下的村庄也有了温暖的光。
2025年,曹宏信被评为“紫阳好人”。面对荣誉,他只有一句话:“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但这句话背后,是八年如一日的坚持,是将心比心的赤诚,更是对“乡贤”二字最生动的诠释——贤者,不仅在于能力,更在于德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次次表彰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将聚光灯对准一个个鲜活的“榜样”、“英雄”、“好人”,点燃无数善念的火种,让微光成炬,激发更多人身上的道德力量。
同志们,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既需要政策的引领,更需要千千万万个“曹宏信”。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民忧,让“共同富裕”不再是口号,而是握在群众手中的获得感。让我们以曹宏信为榜样,将这份善行传递下去,让洞河的土地上,永远生长着希望,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洞河镇纪委办干部 刘燕姿)
责编:刘朋涛
编辑:王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