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最近精神状态真不错啊!腹透操作还像咱们练习时那样熟练吧?”初冬的阳光透过窗台洒进屋内,延安大学咸阳医院肾病学科的王主任和石护士长带领腹膜透析小组的医护人员,手持血压仪和消毒包,走进了李大爷的家。一声热情的问候,瞬间让整个房间洋溢着温暖的气息。

李大爷患有慢性肾脏病多年,一年多前开始进行腹膜透析治疗时,心中难免忐忑。“每天在家自己操作,万一哪一步出错,可不是小事。”他轻抚着衣角,回忆起往事,眼角的皱纹中流露出深深的感激,“那时石护士长带着年轻护士们,手把手地教我,就像教徒弟一样。消毒棉球怎么拿才不会碰到脏处,透析液温到多少度最舒适,连操作台上的物品摆放都画了图贴在墙上。我记性不好,同一个问题问了好几遍,她们却从未嫌烦,声音总是带着笑意。”
精细操作 安全守护
如今的李大爷,早已将腹膜透析操作融入日常生活。医护人员掀开操作台上的防尘布,只见透析液排列得井井有条,消毒用品分门别类摆放得整整齐齐,连台面的边角都擦拭得光亮如新。岳护士轻轻掀起大爷的衣襟,目光落在腹部的透析管出口处:“大爷,您这管口的护理做得真好,皮肤颜色正常,没有红肿和渗液。”

李大爷笑着回应:“我平时消毒就像画圈圈一样,不反复蹭,就是有时手有点抖,总担心没擦到位。”“天冷了,更要注意这些细节,”王主任接过话茬,“还有,最近尽量别去菜市场人多的地方,回家后必须用流动水洗手,袖口要卷到手腕以上,咱们的抵抗力可不能马虎。”李大爷连忙点头:“您看,我都记着呢!”王主任拉过李大爷的手搭在脉枕上,指尖轻触血压仪的同时,关注着老人的气色:“最近胃口怎么样?还常喝冬瓜汤吗?”
李大爷爽快地回答:“挺好的!就是天凉了想喝点热汤,又怕盐分超标,正想请教你们。”王主任拿出笔在随访本上记录:“简单,炖汤时少放点盐,多加点香菇提鲜,再撒些葱花,既暖身又符合饮食要求……” 话音未落,李大爷便拍着大腿:“好嘞,这就记下!”“说真的,你们就是我的’定心丸’。”李大爷突然紧握王主任的手,声音中带着几分激动,“上个月有天半夜,我觉得肚子胀得难受,心跳得厉害。大半夜的,我都不好意思打电话,但值班护士接起电话那一刻,我的心就先安了一半。她在电话里一步步教我检查肚子、观察液体颜色,最后说’大爷您放宽心,只是没休息好’,我挂了电话,后背的汗都凉了——不是吓的,是心里踏实了!”贴心服务 彰显温度
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医护人员的脸上,李大爷招呼大家坐下,端来沏好的茶:“这一年多,家里的药盒上都贴着小纸条,注明每顿吃几片,都是护士们写的。医院离家远,他们怕我们来回跑,定期打电话来询问,比亲戚的问候还频繁。”
团队护航 守护健康
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肾病学科,像李大爷这样的腹膜透析患者还有数位。这群被誉为“居家治疗的战士”能否打赢这场“健康保卫战”,居家护理的规范性至关重要。自从科室腹膜透析小组成立以来,医护人员将服务范围拓展至社区和家庭。他们迎着晨曦上门,伴随晚霞返程,细心关注操作细节,详谈饮食起居,解开患者心中的疑团。一次次的家访,不仅织就了一张紧密的健康防护网,更让专业的医疗服务带着温情,悄然融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专业与温情并行
“看到李大爷这样的患者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真是比什么都强。”王主任望着门外挂满红彤彤柿子的柿子树,语气中洋溢着满满的欣慰。接下来,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将进一步夯实家访工作,让更多像李大爷这样的患者,在居家治疗的路上走得更加稳健、舒心,用专业与温情,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供稿: 张红 供图:岳辉)
责编:赵鹏
编辑:刘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