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明实践

洛南县寺耳镇:三载灯火暖岁月 一双手茧载孝行

凌晨四点的灯光:一餐饭一洗涤照亮无数个日夜的承诺

天将亮未亮时,洛南县寺耳镇东庄村姚军霞家的窗前已透出微光。她轻手轻脚地来到公公张荣华的炕前,先探探老人的额头,再小心掖好被角——这是她三年多来雷打不动的习惯,生怕公公着凉生病。

“爸,我今天熬了小米南瓜粥,您喝一碗。”她把粥盛在小碗里,用勺子搅了又搅,用手背试了温度才送到老人嘴边。老人吞咽慢,她就耐心地等着,一边帮他顺顺胸口;老人有时候没胃口,她就换着花样做剪刀面、蔬菜蒸蛋羹等吃食并搭配着时蔬水果,她说一定要让爸吃的有营养、吃的心里舒坦。

三年前,公公久病卧床渐渐不得动弹,她攥着老人干瘦的手说:“您放心,有我在呢。”这句承诺,成了她每天天不亮起床的理由。在昏黄的灯光下,她给老人擦身、换衣、喂饭,瘦削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像一根坚硬的铁杵,撑起整个家庭的天空。

掌心凝结的老茧:用瘦弱的肩膀扛起对家庭的爱与责任

夏天的褥子容易潮,姚军霞每天要拿出来晾晒;冬天的棉衣难洗,她还是咬牙坚持,手背的冻疮破了又好,好了又破。因为公公瘫痪在床,时常会便秘,她就蹲在床边用手一点点帮着清理,老人红了眼眶,她反倒笑着说:“爹,这有啥,您养我们小,我们就得养您老,这正是我做儿媳的义务呀!”

为了防褥疮,她经常给老人翻身擦拭身体,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洗过无数次床单被罩,揉了无数回面团,按过无数遍腰背。村里人说:“军霞的手,比药还管用,按过的地方,都透着温度。”

絮叨谈笑里的春天:让孤独的原野开出花来

“村东头的桃树结果了,等天暖和些了,我推您去摘?”姚军霞在院里择菜时,总爱跟公公念叨村里的事,老人说不出话,就眨眨眼,她便明白了,接着讲:“村上张博星的娃已经上高中了,您还记得不?就是小时候总来咱家玩的那个娃……她经常给公公讲一些趣事,让老人心里不再是那么孤独。”

天气好时,她把轮椅推到院里,让老人晒着太阳,自己坐在旁边纳鞋底。阳光穿过树叶落在老人脸上,他嘴角会微微上扬,这也是一天里军霞难得的闲暇时光,看着公公的笑容,她便如释重负,日子久了,老人眼里的落寞也少了,多了些光亮——那是被陪伴战胜的一丝希望。

乡路上前行的榜样:用言行灌溉美德的种子

2025年1月22日,在寺耳镇第二届道德模范表彰大会上,姚军霞接过“道德模范”证书时,手还带着点灶台上的炉灰。台下有的群众也红了眼:“军霞对公公,比亲闺女还尽心,任劳任怨,咱都该学着点儿。”

其实姚军霞从没觉得自己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她只是把“孝”字融进了一粥一饭、一擦一洗里。就像山间的潺潺溪流,不声不响,却把温暖淌进了岁月深处,也照亮了更多人前行的路——原来最好的美德,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平凡的日子,用真心过成了滚烫的模样,这便是咱们一直追寻的孝德本色。(供稿:洛南县寺耳镇)

责编:曾祥秋

编辑:雷娜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