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些许忐忑,我走进了城关镇政府的大门。贴上基层公务员的标签,这方位于县域治理最前沿、直面百姓冷暖的“城关”,成为了我职业生涯的起点。短短一月,心间却早已填满沉甸甸的乡土印象与百味杂陈的体悟——它们并非仅是纸面文字,而是由汗水、泥土气与初识人情共同发酵酿成的浓酽滋味。
在党建工作办公室锻炼伊始,我的首项任务是整理文件档案。起初以为工作简单,实践中却因疏忽出现了文件编号漏编、错编的问题,幸得同事及时纠正。这份看似基础的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眼高手低”的教训。随着工作深入,我逐步了解乡镇机关的基本运作流程,对经济发展、平安建设、社区治理等核心工作有了初步认识。每一份文件,从收文登记、到领导批阅再到站所落实,完整记录着事项在乡镇层面的办理轨迹,也无声诠释着基层工作的严谨与规范。能在乡镇开启职业生涯,我深感幸运。它让我真正理解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中“针”的千钧之重,亲眼见证了“穿针引线”者的辛劳,并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一月时间,我学习了收发文规范、会务基础、数据核对等业务。工作就像脚下的土地,很具体:协助整理档案时,深知表格中每一行数据,每一段文字都关乎政策落地的精准性;为核对一份次日急报材料加班至傍晚,窗外夜色如墨,键盘敲击声与过往车辆的轰鸣交织成独特的基层工作背景音——纸上得来终觉浅,唯有躬身入局,方能真切触摸这片土地的脉搏。
踏入办公室,扑面而来的并非想象中的沉闷,而是一股充满活力的青春气息。办公室以同龄或稍长几岁的年轻人为主,键盘声、讨论声交织热热闹闹的,这让我瞬间卸下了“新人融入难”的心理包袱,明白办公室是志同道合者并肩前行的平台。
思维活跃、行动力强的年轻同事,如同一面面镜子、一本本“活教材”。办公室的同事们将收发文等日常工作处理得井然有序,能清楚的划分每一份文件的轻重缓急,能快速精准的通知好每一场会议,让我深刻体会到党建工作办公室在乡镇机关运转中的枢纽作用,更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的是集体而非个人,要有责任意识和表率意识。而与同期入职的年轻同事交流工作感悟与生活点滴,则相互激发着工作热情。
定前行志,城关以其朴素而深刻的方式重塑着我的认知与期许。面向未来,心中已勾勒出清晰的路径图:
短期扎根,要求沉下去,学扎实。首要便是沉下心去,继续深入挖掘工作要点,并用心倾听,学习好城关的俚语与风土人情,哪怕暂时无法完全理解那份浓重的方言,也要努力捕捉乡亲语言后暗含的需求与期望。其次积极参与每一次会议筹备、每一次活动组织,在具体事务的磨砺中快速成长。同时,继续摸索乡镇运行规则,将每一项办事流程烂熟于心,做到对事熟悉,成为合格的乡镇干部。
中期提升,要求钻业务,提能力。之后分配到具体工作岗位中,我要聚焦于工作职能进行深入钻研,要熟练掌握具体业务。对于不懂得问题要主动了解,通过查资料,看例子,和老同事主动沟通请教经验,主动报名参加组织的技能培训等方式,努力成为自己所负责领域的能手甚至专家。最要紧的是,得真正扎到村里去、蹲到地头上。亲眼看看乡亲们是怎么干活、怎么过日子的,亲耳听听他们最盼啥、最愁啥。用自己学的本事、干的活解决他们实实在在的难处。
长期淬炼,要求磨性子,有韧劲。基层工作在忙碌之后更需要静心总结,需要更强大的定力与韧性。计划系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关于“三农”和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更重要的是,学习前辈们“五步工作法”般的智慧——“脚步丈量”察实情,“板凳倾听”知民心,“火塘议事”聚众智,“田间解难”抓落实,“回音壁前”验成效。以此锤炼在复杂局面中抽丝剥茧、在重重困难前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时光虽短,却足以让青涩的理想主义在乡土的坚实大地上第一次真正着陆。那日常基层的工作,办公室深夜的灯光,连同同事们信任的笑脸,共同交织成我生命坐标中无法磨灭的印记。未来的路必不平坦,但我愿做一粒坚韧的种子,带着汲取的养分与力量,深深埋进这片土地。唯有以持续的汗水浇灌,以不懈的躬身耕耘,方能期待在时间的见证下,与这方土地共同生长出不负时代的葱茏绿意。(供稿:汉阴县城关镇)
责编:曾祥秋
编辑:汪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