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

西安交通大学乡村振兴“创造坊”暨乡村夏令营开营啦!

在西安交通大学、佛坪县政府、小红书苑三方合作下,西安交通大学“三下乡”团队“色彩的可能”共15名师生来到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进行为期十天的乡村振兴“创造坊”暨乡村夏令营实践活动。活动共分为三阶段——开展支教课程让当地学生了解当地文化、助力教育振兴,进行特色调研并以当地特色民居、秦岭熊猫、竹编工艺等文化元素进行创意设计,组织“佛坪乡村振兴创造坊”一系列实践活动与主题展览,而后以团队师生和村民们为主体进行小红书苑的实体乡村景观装置营造。旨在通过探讨采用学校、地方政府、企业联合进行乡村改造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以此打造公益性、开放性、长效性助力乡村振兴的服务平台。

IMG_256

佛坪县,别名中国山茱萸之乡,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东北部,地处秦岭山脉中段南坡山峦腹地。秦岭山脉主脊横亘县境北部,境内山峦重叠,是“大熊猫的故乡”和“中国山茱萸之乡”。本次活动主场地西岔河镇位于佛坪县城南,距县城 7.5 公里,总面积 99 平方公里。

IMG_256

乡村夏令营 教育兴则乡村兴,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天是7月19日,西安交通大学“色彩的可能”团队的“佛坪乡村振兴创造坊”实践活动的第一天。团队成员首先来到佛坪县西岔河镇中心小学进行开展支教课程,随后进行特色调研活动——探访佛坪民间手工艺人工作点。

西岔河镇中心小学清晨的佛坪县烟雾笼罩,山雨潺潺

小老师与孩子们寻找中国传统色与古诗中的色彩

周老师的古诗课堂

IMG_256

西安交通大学的周珺童进行《寻找中国传统色与古诗中的色彩》主题课程宣讲。在对西安交通大学校史和本次实践活动进行简单介绍后,周珺童分三个部分带领孩子们走进了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首先以常见的自然景观介绍了“红色”的不同类型及对应的中国传统色的名称和来历,随后以三首古诗词为例,介绍了古诗中不同的“紫”,引导孩子们进行大胆想象,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传统文化之美;还介绍了不同中国传统色背后的有趣的小故事,例如“天水碧”是由南唐后主李煜从宫女给衣物染色时被雨水打湿而呈现出的碧绿色中得到灵感,“秋香色”如同深秋暗黄色的银杏、枫叶、稻田等。最后介绍了秦腔脸谱中的色彩内涵,进行了秦腔文化普及与普通话推广。孩子们学会了运用事物的特点来命名某种特定的色彩,更培养了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了对于色彩文化与古诗词文化的兴趣。

结合陕西民歌的乐理入门与演唱教学

樊添艺、过震带领同学们上了一堂有声有色的趣味音乐课。课程刚开始,同学们跟随音乐节拍进行音乐律动,感受节拍,认知韵律,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热身结束后,樊添艺向同学们介绍了五线谱、音阶、节拍等乐理知识和陕南民歌特点,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平易近人的讲解方式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还采用钢琴、吉他伴唱的形式与同学们进行音乐互动。过震向同学们介绍了吉他的弹奏手法和乐器的表现形式,并现场弹奏《孤勇者》、《雪龙吟》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歌曲,孩子们清脆悦耳的歌声飘荡在校园里,也把喜悦和激情传递到了每个人心中。

合影留念探寻手工艺人背后的故事

IMG_256

下午调研组的团队成员在老师的带领下探访佛坪民间手工艺人工作点。佛坪县位于秦岭深处,当地山大林深,河流纵横,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竹类资源丰富,为竹编技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资源。佛坪竹编技术历史悠久,产生于明末清初时期,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善于运用竹子的韧性与耐磨性,将竹子用于编制生产、生活器具,竹编技艺应运而生,并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调研组的同学在询问非遗编织背后的故事

团队成员更加明确了活动目标,致力于为拓宽乡村儿童认知视野、加强乡村儿童素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佛坪县西岔河镇)

责编:杨阳

编辑:雷娜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