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

藤编“老手艺”释放“新动能”——南郑区黄官镇

近年来,南郑区黄官镇深入挖掘本土资源文化禀赋,探索以“汉中藤编”为主体的“非遗 +”产业发展路径,打造“传承人的龙头企业、手艺人的合作社、勤快人的家庭工坊、电商人的线上小铺、创新人的研创基地”联农带农模式将“老手艺”转化为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一、基本情况

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地处巴山腹地的米仓山南麓,辖 23 个行政村 1个社区2.29 个村民小组 9826 户,总人口 3.2万,是汉中藤编的原产地和核心产区,被誉为陕西“藤编之乡”。近年来,黄官镇立足特色非遗传统文化产业的新特征、新规律,因地制宜发展传统产业,突出优势打造特色产业,着力构建培育新兴产业,建立“公司+合作社 +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实现了藤编手工艺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发展,让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焕发了新活力。

IMG_256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人材”第一,线上线下结合。立足镇域自然资源禀赋和民间传统技艺,大力推进以汉中藤编为主的“五编”产业发展。一是聚焦原材料本土和引进相结合。鼓励群众盘活房前屋后的木竹、青、棕树等种质资源连工带料投入生产,照单全收现场兑付;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项目,计划建设青藤扩繁基地 1000 亩,同时对接高校设计制造青藤粗加工设备,创新藤编作品设计思路,不断提高当地青藤在汉中藤编制品中的市场占有率,延伸产业链提高竟争力。二是关注手艺人,传承和培训相结合。建立汉中藤编工匠台账信息 3000 余条,寻访代表性传承人 40 余位,通过“传承艺人带徒、集中技术培训”等形式,先后举办“汉中藤编”传承人培训班三届,累计成功带徒 300 余人,打造“藤编技艺”传承基地,分别带动百余名农村妇女和残疾人士就业增收,三是提升销售额,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线下创新推行“送料入户”和“上门取货”企业在各个家庭工坊收取成品并现场付款的同时,运送下一批原材料,压单式推进、激励式增产,提高群众生产积极性。同时,线上主动与京东、小红书等知名网站建立合作关系,市场化推销、订单式生产,打造“良顺”“鑫豪”“顺成等金字招牌,实现了线上销售大突破。

(二)打造公用品牌,建设非遗小镇。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带动非遗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扶持企业全面提升品牌价值、积极优化品牌形象。一是争取多方支持,成功发布“汉中藤编”区域公用品牌。拍摄汉中藤编宣介视频设计制作品牌标识,积极筹备现场展演,凸显藤编企业风采,彰显非遗工匠精神深刻凝练了“传递千年、绿色生态、指尖美学、匠守非遗、联农增收”的汉中藤编文化内涵,深受业界和广大消费群体认可,更是让企业员工和广大干群信心百倍、干劲十足。二是包装文旅精品,主动推出“汉中藤编”文化旅游路线依托“藤编之乡”文旅产业发展定位,坚持从单线突破到全域谋划,策划推出“观藤编之巧、赏羌绣之美、游龙池山水、品黄酒之醇”精品旅游路线,充分展现黄官产业之美、文化之美、生态之美和生活之美。三是整合镇域资源,申报获批“非遗特色小镇”。黄官镇围绕“建设汉中藤编非遗小镇”发展定位,以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产业发展带动其他省市级非遗产业齐头并进,打造非遗特色小镇,在建非遗工坊一条街,招商入驻非遗特色街区,设计规划汉中非遗展馆不断推进特色非遗、创业企业、手工产业等“小营生”落地“大园区”,成为“大品牌”,实现非遗产业集中集群发展。

IMG_256

  1. 突出研学互融,完善利益联结。坚持非遗产业发展成果归人民所有努力带动群众用勤劳双手编织美好生活。一是挖掘育人元素,落地研学项目。围绕“汉中藤编”非遗产业,申报获批全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并以此为原点,辐射带动黄官黄酒非遗文化、川陕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汉乡米业农耕文化等研学点,吸引更多周边市县中小学生广泛参与。二是多点支撑赋能,片区配套协作。从延伸产业链、拓宽增收链入手,计划在黄官镇庙坝、龙池、云河店子等偏远村庄,扶持青藤培育种植,促进偏远村落紧密衔接非遗项目。同时在镇域内大力发展“五编”家庭工坊,建立“龙头企业+家庭工坊”产业发展模式,将群众镶嵌在“五编”产业链条上,把传统小作坊用起来、串起来,对接大市场,提升非遗项目整体品牌效益。三是联农带农富农,促进就业增收。黄官镇围绕藤编产业建立健全“公司+合作社 +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积极践履“传承人的龙头企业、手艺人的合作社、勤快人的家庭工坊、电商人的线上小铺、创新人的研发基地”联农带农模式,基本形成“土地流转收益、入股分红收益、有偿劳动收益”相结合的稳定增收形式。

IMG_256

三、实施效果

(一)“小技艺”变“大产业”。建立汉中藤编工匠台账信息 3000 余条,寻访代表性传承人 40 余位,通过“传承艺人带徒、集中技术培训”等形式,先后举办“汉中藤编”传承人培训班三届,累计成功带徒 300 余人,打造“藤编技艺”传承基地,分别带动百余名农村妇女和残疾人士就业增收。

(二)“小营生”变“大品牌”。依托“藤编之乡”文旅产业发展定位,策划推出“观藤编之巧、赏羌绣之美、游龙池山水、品黄酒之醇”精品旅游路线,充分展现黄官产业之美、文化之美、生态之美和生活之美,2023 年以来,累计接待各类旅游、研学客户 16 万余人次。与京东、小红书等知名网站建立合作关系市场化推销、订单式生产,打造“良顺”“鑫豪”“顺成”等金字招牌,2024 年以来汉中藤编线上销售额占到销售总额 65% 以上,部分产品远销国外。

(三)“新饭碗”打造成“金饭碗”。围绕藤编产业建立健全“公司+合作社 +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积极践履“传承人的龙头企业、手艺人的合作社勤快人的家庭工坊、电商人的线上小铺、创新人的研发基地”联农带农模式基本形成“土地流转收益、入股分红收益、有偿劳动收益”相结合的稳定增收形式,带动黄官全镇以及周边乡镇群众户年均增收 1.2 万至 3万余元。(来源:陕西省“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典型案例)

责编:谷可

编辑:李清风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