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杨凌示范区大寨街道无人机训练场上,无人机螺旋桨的轰鸣声划破天际。子洲县植保无人机驾驶员首期培训班在此开班,10名来自子洲县各村镇的农业从业者手握操控器,开启了为期5天的“空中新农人”蜕变之旅。这场由子洲县现代农业培训中心与杨凌沣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技能培训,计划分5期培育50名专业飞手,为陕北高原的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植保无人机成为破解“怎样种好地”难题的关键抓手。相较于传统人工植保,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提升30-50倍,农药用量减少40%以上,在陕北山地、坡地等复杂地形中更能凸显优势。子洲县作为农业大县,近年来着力发展山地苹果、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但劳动力老龄化、生产效率偏低等问题制约着产业升级,此次培训正是精准对接县域农业发展的“技术刚需”。
走进培训现场,理论课堂上,无人机专家陈星老师正详细讲解着无人机结构原理与农业航空植保技术,实操场地里,学员们在教练指导下练习手动起降、圈地打点、精准喷药等核心技能。
“不只是学操作,从开机检查到故障排查,从配药规范到日志上传,全流程都要掌握。”首期学员、子洲县淮宁河山地苹果专业合作社的米良会在模拟飞行后坦言,过去靠人背喷雾器一天只能打6亩地,掌握无人机技术后单机日作业量可达300亩以上,“这是给我们农民减负增收的真本事”。
依托杨凌示范区的农业科技优势,此次培训整合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力量,引入极目智农等行业领先的无人机系统与教学资源。“我们不仅要让学员‘飞得起来’,更要让技术‘落得下去’。”杨凌沣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波介绍,培训后将建立长效服务机制,通过工单系统对接农户需求,让飞手们学有所用、用有所获。
“培养一名合格飞手,就是播下一颗智慧农业的种子。”子洲县现代农业培训中心主任刘建宁表示,此次培训不仅聚焦技术传授,更注重培育“懂技术、会经营、能带动”的复合型人才。课程涵盖理论知识讲解、模拟操作训练、实地飞行实践、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多个模块,内容丰富且实用,为大家创造良好的实践操作条件,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专业证书,成为县域内技术推广的“火种”。(来源: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起点新闻)
责编:曾祥秋
编辑:王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