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

白水县林皋镇:李对明的乡村振兴梦

1998年深秋,退伍返乡的李对明站在村口老槐树下,望着板车在泥坑里打滑的辙印,手中军功章被捏得滚烫。彼时,吉安城村贫困落后,村民年均收入仅860元,土坯房四处漏风,锅里煮的常是红薯叶拌玉米糊糊。但军人骨子里的坚毅与担当,让李对明在村部立下誓言:”部队能打胜仗,回村就能打赢脱贫仗!”

军徽映田垄 打响脱贫“冲锋号”

IMG_256

李对明决心从改变村庄的基础条件开始。他怀揣笔记本,踏访全村12条荒沟、37块撂荒地,十二天磨破两双解放鞋,绘制出详细地图。在田埂“板凳会上”,他紧握瞎眼王大爷的手,坚定地说:“先平地修路通汽车,再打井引水浇庄稼,最后要让土里长出‘金疙瘩’!”作为村支书,李对明深知党组织的凝聚力是打赢脱贫仗的关键。他带领村“两委”成立党员先锋队,划定“党员责任田”,让党旗在脱贫一线高高飘扬。

为了拔掉“靠天吃饭”的穷根,党员们带头筹资筹劳,李对明更是毫不犹豫地将1.2万元退伍安置费垫作水管押金。在党组织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加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十二眼深水井如星罗棋布,3600亩灌溉管网交织成绿网,90%的耕地浇上了“救命水”。78岁的赵大娘手捧井水,泪水纵横,非要往他衣兜里塞热鸡蛋:“这水甜过当年坐月子喝的红糖水,李书记比亲儿还知咱渴在哪!”

产业谋发展 玉米地变“聚宝盆”

IMG_256

解决了温饱问题,李对明又将目光投向产业致富。他深知,守着玉米棒子难以摆脱贫困。于是,揣着考察笔记,李对明奔赴三省六县。在苹果园里,他搭起蓝色帐篷,一住就是45天,笔记本上记满236页剪枝图谱,手机存着178张病虫害照片。为请专家,他自驾车往返千里,后座常堆满劣质苹果当作“教具”。

为了让村民们接受新产业,李对明带领党员干部率先试种。他承包了20亩地种植红富士苹果,精心管理,第三年就获得了大丰收,亩均收入达到1.5万元。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村民们纷纷加入到产业调整中来。李对明趁热打铁,成立了吉安城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在他的努力下,57户贫困户在产业园担任“猪保姆”,100户村民依靠光伏板年年分红。到2024年,人均收入飙升至18600元,存折上的数字如同秋阳下的苹果,红得亮眼。

古韵绽新光 守护古村“留乡愁”

IMG_256

腰包鼓起来的乡亲们正忙着翻盖新房,李对明却蹲在坍塌的清代门楼下,用军大衣兜住剥落的砖雕。那些被风雨啃噬的木雕梁架、长满荒草的青石台阶,像一道道伤疤刺痛着他:“老祖宗的东西,烂在雨里就是罪人!”这位退伍老兵拍掉膝盖上的尘土,在村委扩大会上力陈:“钱袋子鼓了,咱的精气神更不能散!”吉安城村始建于清代以前,是县域闻名的历史文化名村。但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古建筑损坏严重。为了保存传统村落,李对明组织党员成立了“古村保护志愿队”,带头清理垃圾、拆除违建。他还积极与上级部门联系,争取到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在修缮过程中,李对明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亲自参与设计和施工。2019年,吉安城村成功入选“全国传统古村落”。如今,村里的城墙、门洞、壶阳书院排水渠、村道等都得到了保护修缮,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端午清晨,吉安城村沉浸在艾草与糯米的甜香里。青石板路上,孩童追逐着喷泉溅起的水花,乡贤们手持折扇,在村史馆前谈古论今。人群中,身着卡其工装的李对明正倾听五保户陈大爷反馈水管水压问题,他后颈沾着草屑,左手虎口还留着前日栽果树时的泥痕,眼神却如手握钢枪时那般明亮。

昔日,他身着戎装,用青春守护山河无恙;今朝,他褪去军装扎根乡土。二十载光阴,李对明将军人的赤诚化作乡村振兴的铿锵步伐。如今的吉安城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正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大步迈进。(来 源:渭南先锋)

责编:谷可

编辑:王晴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争先创优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争先创优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