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理论宣讲中,凤县坪坎镇主动探索、积极创新,通过巧妙的语言转换、精准的内容优化和灵动的形式革新,让理论宣讲既带有浓浓的“地气”、又洋溢着满满的“新意”、更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语言转译:从“术语”到“俗语”,破解“听不懂”困境
为让广大村民群众能够轻松听懂党的创新理论,坪坎镇“挎包宣讲小分队”率先在语言表达上破题,他们一方面扎进理论的海洋,把政策精神、理论要义学深悟透、烂熟于心;另一方面,他们精准对接群众语境,将抽象理论转化为通俗表达,用大白话、本地方言把“大道理”讲成“家常话”。
宣讲中,队员们坚决对“照本宣科”说“不”,就像一个个“故事大王”,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解读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专业概念:比如说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们通俗的解释为“怎么让咱们种的、造的东西更好卖、更赚钱”;将“产业升级”形象比喻为“咱们厂里从靠力气干活变成靠智能机器生产,工人轻松了,工资还涨了”;把“生态保护”的成效转化为“家门口的河水变清了,夏天能钓鱼、傍晚能散步,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种“既依本子又离本子”的表达,让理论宣讲不再是宣讲员的“自说自话”,而是变成了和群众亲切的“拉呱”。群众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就像听故事一样,轻松掌握了理论的核心信息,真正做到了听得懂、能领会。
内容聚焦:从“宣讲”到“服务”,破解“听得进”难题
坪坎镇始终坚持“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讲什么”的导向,将宣讲内容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紧紧捆绑在一起,实现了从“单向灌输”到“精准滴灌”的转变。“群众愿不愿意坐下来听宣讲,关键就看我们宣讲的内容有没有吸引力。”坪坎镇挎包小分队宣讲员杨敏敏说。
每次宣讲前,镇村干部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日常工作摸排等方式,全面梳理出群众最关心、最困惑、最亟待解决的问题,精心建立“需求清单”。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为群众定制专属宣讲内容。比如,当群众近期关注房地一体确权、土地二轮延包、设施农业规范化处置等民生议题时,他们就开展专题解读,把复杂的政策讲明白;结合辖区企业多、务工人员集中的特点,他们就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讲解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法等实用法律知识,让群众在遇到问题时知道该怎么应对。通过这种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方式方法,宣讲变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真正说到了群众的烟火生活里、讲到了群众的心坎上,让理论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形式创新:从“呆板”到“生动”,破解“不感兴趣”瓶颈
改变“一人讲、众人听”的传统模式,让群众从“被动接收”的听众,变为“主动参与”的主角,是提升宣讲吸引力的关键。坪坎镇打破机械说教的条条框框,在宣讲形式上大胆创新,让理论传播更具趣味性和感染力。
一方面,他们增加互动环节。在讲解完核心观点后,宣讲员主动邀请听众分享个人的感受、观点、看法,还会问听众“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这一问一答之间,群众就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宣讲活动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另一方面,由镇村道德模范、退休老教师、老党员、文化文艺能人等自发组成团队,将理论知识、政策精神编入快板、小品、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里。在移风易俗宣传中,他们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聚众赌博、薄养厚葬等陋习,通过自编自导的情景剧生动演绎,以剧情讲道理、以故事传理念,既避免了生硬说教,又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引导,广受好评。
“今后,坪坎镇还将持续深化理论宣讲创新实践,不断完善语言、内容、形式三位一体的宣讲体系,进一步打通理论宣传‘最后一公里’。通过让更多群众理解、接受并参与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出特色、‘讲’到深处、‘入’到心里,真正实现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坪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负责人说。(来源:凤县科学技术协会)
责编:曾祥秋
编辑:王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