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镇财政所工作转眼就两年了。每天和资金、账目打交道,为了更好地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和乡亲们的生活,她翻开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书中描绘的乡土肌理,竟与她日复一日的财政工作有着如此深的共鸣。
费老笔下的“差序格局”,在基层工作中体会得尤其真切。这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就是乡村那层层叠叠、交织缠绕的人情关系网。比如落实低保政策,上级文件对收入标准有清晰的规定。可真正走进村子,现实远比表格复杂得多。张三家账面上收入稍高一点,可家里有常年卧床的老人,医药费压得喘不过气;李四家收入刚达标,子女在外打工不易,家里只剩老人孩子相依为命。这时候,光看表格数字,很难周全。乡亲们心里都有一杆秤,谁家是真困难,邻里间自有公论。入户核查时,听听村支书、老会计和左邻右舍的意见,就变得特别重要。这种“差序”并非混乱,其实是乡土社会一种朴素的公平。懂得并尊重这种扎根于人情的“公道”,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带着温度。
费老谈到的“礼治秩序”及其变迁,在今天的乡村也能看到痕迹。过去更多依靠的是老辈传下来的习俗和口头规矩。如今,“文字下乡”正深刻地重塑着乡村治理。就拿一笔道路硬化资金来说,她们得在村务公开栏里清清楚楚地公示预算、进度和每一笔开销。刚开始,村民可能只是看看热闹,不太明白那些数字的意思。但慢慢地,有心人开始琢磨了:“这笔水泥钱花得合理吗?”“这段路的账是不是有点对不上?”这就是一种可贵的进步。规则正从口头的“面子人情”,一点点转向看得见、查得到、能监督的制度契约。新旧规则在碰撞中寻找平衡。她们财政所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促进这种“磨合”,让国家的每一分钱都在阳光下运行,花得明明白白,让人信服。
读《乡土中国》,为她看待自己的工作打开了新的视角。作为一名基层财政人,她们像是连接“星空”与“泥土”的一座桥。头顶的“星空”,是国家政策的蓝图和财政制度的框架,清晰宏大,有时也显得有点遥远;脚下的“泥土”,是熟悉的乡土和人情,承载着生活的韧劲和现实的复杂。她们的责任,就是让“星空”的光芒——那些惠农补贴、项目资金、民生保障款项——精准、规范、用乡亲们能理解的方式,播撒到“泥土”里。看到低保金按时打进困难家庭的账户,危房改造补贴让老屋焕然一新,产业扶持资金点燃了村民创业的希望……那一刻,账本上的数字才有了温度,变成了灶膛里的暖意,田埂上的生机。政策的光,才真正照进了乡亲们的生活。
夜深了,走出财政所,抬头是满天星河,脚下是坚实土地。费孝通的书,让她更懂这片乡土。在这里,政策接了地气,才能生根发芽;乡土也不是一成不变,正努力拥抱新的规则。而她们这些基层财政人,就是用一笔笔核算、一次次沟通、一项项落实,把星空的指引,小心又热忱地,化作泥土里的养分,盼着它能结出惠及乡里的果实。扎根泥土,心向星空。这份工作的分量,就在于连接这看似遥远的两端,让它们在乡土中国的脉络里,和谐共生。(供稿:陈仓区拓石镇)
责编:谷可
编辑: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