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让村里的苹果园“渴”得直不起腰,本该翠绿饱满的叶片蔫了大半,今年刚挂果的幼果也失去了往日的水灵。“再不下雨,一年的收成就悬了!”看着自家果园,果农们急得团团转。
“别慌!咱找水去!”黄龙县崾崄乡太地塬村支书黄斌把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召集到一块,蹲在果园埂上开了个“土会”。村里的井早见了底,他一拍大腿:“去县城拉水!村“两委”分片包园,党员带头跑车、浇地,咱不能让果树渴死!”
话刚落音,党员们就举了手。村里面的小年轻小梁拽着村支书往村口走:“我去联系租车,县城供水站我认识人,手续我来跑!”
第二天一早,两辆水车就“轰隆隆”开进了村。村支书组织党员们早等在路边,有的爬上车绑水管,有的在园里挖引水沟,从县城到果园地四十多公里路,党员们轮着跟车,天热得像蒸笼,他们就顶个草帽往车斗上蹲,汗顺着脖子往下淌,把衣服洇出片深色,到了地头顾不上擦,先跳下车接水管。
截至目前,村里的水车已从县城拉水20多趟,累计送水近300方,全村80%以上的苹果园都浇上了“救命水”。如今再看果园,叶片重新挺了起来,苹果也恢复了光泽,成了旱季里最让果农安心的风景。
说到底,咱能扛过这旱情,离不开村“两委”和党员们的硬骨头,更离不乡党委、政府的“定盘星”。从一开始协调水源、帮着联系水车,到后来乡干部来地头看土地墒情,提供供水渠道。乡上始终把咱果农的事揣在心尖。有乡党委、政府托底,有村“两委”和党员带头,再大的难处,咱都能攥成拳头扛过去。
眼下旱情还没松劲,下一步,黄龙县崾崄乡党委、政府要继续把这“抗旱保果”的事攥紧,盯紧拉水车,确保供水不断;修几处旧水井、老水渠,多找水源;派乡果业技术队蹲果园,手把手教果农保果;跟着村“两委”、党员的进度走,缺啥补啥。等秋风吹过枝头,满筐的甜苹果,就是这场抗旱仗最好的答卷!(安智超)
责编:曾祥秋
编辑:刘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