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陕南山乡,夜色渐浓。紫阳县瓦庙镇九年制学校的音乐教室里,一盏灯每晚准时亮起。音乐教师李镜镜坐在钢琴前,指尖流淌的旋律,正为四名留守儿童录制专属于他们的歌赛伴奏。这连续四晚的陪伴,不是一次偶然的助力,而是学校长期关注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的温暖缩影。
紫阳县“歌王争霸赛”启动后,瓦庙镇党委、政府以“文化育新人”为引领,鼓励学校为孩子们搭建展示平台。学校积极响应,并在海选阶段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群体。这四名孩子,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唱歌成为他们表达情感、建立自信的重要方式。然而,原版伴奏的音高与节奏超出了孩子们的能力范围,几次练习下来,他们原本明亮的歌声渐渐低了下去。
李镜镜老师暗暗下决心:“不能让伴奏成为孩子们的阻碍”。平日里,学校专门为留守儿童开设“音乐兴趣班”,周末还会开放音乐教室,让孩子们在琴声中缓解思念。为备战此次比赛,学校不仅延长教室开放时间至深夜,还特意检修钢琴、调配录音设备。李镜镜老师说:“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即使父母不在身边,学校也能为他们撑起一片天。”。
每晚课后,李镜镜都会反复聆听孩子们白天的练习录音,逐句调整音高。为贴合孩子们稍显稚嫩的声线,他将一段旋律降了两个调,反复录制,直到效果满意。午休时间,他也会陪孩子们练唱,边弹琴边听他们倾诉心事,琴键声成了孩子们情绪的“树洞”。孩子们也格外珍惜这份温暖,在课余时间主动排练、互相鼓励,原本内向的孩子在合唱中渐渐开朗起来。
10月14日的比赛现场,当专属伴奏响起,四名孩子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他们自信放歌,最终人均得分超过85分,位列小组中上游。随后登场的李镜镜老师,以一曲《看我跃马扬鞭》斩获小组赛冠军。师生同台的画面,成为这个秋天留守儿童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事。”李镜镜说,从镇党委、政府对文化活动的支持,到学校将留守儿童精神关怀融入日常,这份关爱早已深深扎根。如今,音乐教室的灯依然常亮至傍晚。镇里还计划依托县文共体瓦庙镇分馆,与学校联合开设公益音乐课。这盏不灭的灯,照亮的不仅是黑白琴键,更是无数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让每个孩子即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在歌声与陪伴中快乐成长、自信向前,正是这所乡村学校最朴素的初心。(通讯员 陈浩轩 费世勤)
责编:刘迪
编辑:王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