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燃油车的鸣笛到纯电动公交车的静音穿梭,从人工售票的吆喝声到扫码刷卡支付的电子提示音,从两条线路到“常规+定制+网约”的立体网络……宝鸡公交的车轮滚滚向前,驶过岁月变迁,载着民生期盼,在千年古城的发展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10月16日,2025年“我的公交我的城”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宝鸡,实地探寻公交创新发展路径。
客流量突破1.68亿人次
公共交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民生保障的重大事项。近年来,宝鸡市锚定“人民满意新公交”目标,认真贯彻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国家《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让公共交通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政策优先支持、资金优先投入、用地优先解决、路权优先保障”,宝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丁胜仁用“四个优先”,诠释公交优先发展内涵。过去几年,宝鸡在全国率先出台城市公共交通领域专项地方法规,落实财政公交专项补贴资金,政策红利充分落地。同时持续健全多元化公交服务体系,日均服务45万人次,城市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44.4%。
据介绍,宝鸡目前已建成公交场站34.9万平方米,公交专用道11条,公交港湾式停靠站270个,充分释放“公交优先”政策红利。在绿色转型方面,新能源城市公交车数量达979辆、占比89%,年减少碳排放约4万吨。同步建成17座通用充电站,840个充电桩,可满足全部新能源公交车充电需求。“近年来,陕西省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持续完善,服务品质稳步提升,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其中西安、宝鸡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吴鹏翔表示,发展城市公交是缓解交通拥堵、推动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构建宜居城市的重要支撑。
“宝鸡市始终将公交定位为‘城市空间发展的引领者’,持续推动公交从‘被动适配交通需求’向‘主动引领空间布局’转变。”宝鸡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张晓军表示,公交不仅是出行方式,更是展示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宝鸡中心城区的公交车保有量达到1101台,建成公交专用道53.2公里,常规线路66条、定制线路113条,线网密度每平方公里3.38公里,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87%,平均转乘系数1.13,2024年客流量突破1.68亿人次。
立足“文化+生态+产业”资源优势,宝鸡创新“公交+N”模式,打造“青铜文化体验线”“渭河风光休闲线”“钛产业园区延伸线”等特色线路,推动公交与商业、文旅、民生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了以常规公交为主体,快速公交、定制公交、社区微循环公交、网约公交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服务体系,让公交成为流动文化窗口和产业服务纽带。
为何宝鸡公交却能迎难而上?
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私家车、网约车、共享单车等个性化出行方式的快速发展,公交企业经营可谓举步维艰,为何宝鸡公交却能迎难而上?
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宝鸡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 儆从市场、政策、公益三个维度道出了宝鸡公交的成长与思考。
“市场是公交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杨儆表示,宝鸡公交始终坚持以乘客需求为导向,通过做强主责主业守住客流基本盘,拓展多种经营提高营收能力,让公交服务既“接地气”又“有底气”。
其中在聚焦主业方面,宝鸡公交从效率、智慧、品质、特色、绿色五个方向精准施策,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公交服务体系。第一、优化线网与调度,让出行更高效;第二、升级科技赋能,让出行更便捷;第三、践行服务文化,让体验更温暖;第四、拓展服务边界,满足多元需求;第五、推动转型发展,践行环保担当。
在跨界多元经营方面,宝鸡公交拓展营收渠道,增强“造血”能力。据介绍,宝鸡公交打破“公交仅靠票务收入”的传统模式,依托主业向相关产业延伸,以辅业增收反哺主业发展。基于1101台公交车、32个公交场站(总面积达34.9万平方米)、1134处公交站点等现有资源,融合发展广告装潢、驾驶员培训、车辆维修、车辆租赁、旅游、新能源车销售、物流运输、物业管理等业态,2024年非票务收入超3000万元,构建起“主业稳固、辅业繁荣”的立体经营新格局。
“政策支持是公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通过公交职能宣传、主题活动引导、多种形式汇报等方式,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政策出台和落地,为公交发展争取良好的政策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杨儆说。
值得一提的是,公益属性是公交的本质特征。宝鸡公交始终坚持公交姓公,有为才能有位的理念,将“服务民生、保障民生”放在首位,通过落实惠民政策、保障重大活动等,让公交成为传递民生温度的重要载体。
“我们始终坚守公交的公益属性,即使面临客流不足、设施不全、亏损较大的压力,仍主动发力完善交通网络,服务当地群众。比如,通过开通新线路、延伸既有线路,成功打通综合保税区、陆港新区、蟠龙新区、汽车工业园区与主城区的通勤壁垒,让产业新区与核心城区高效联动;同时,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县功镇、太平庄、双碌碡村、沙岗村,乃至秦岭腹地七十一号信箱周边村落,让公交成为串联城乡、惠及民生的纽带。”杨儆补充说
记者获悉,每逢国庆、“五一”、春节等重要节点,宝鸡公交都会主动对接宝鸡南站,依托“公铁联运信息群”实时掌握高铁增开动态,同步调整公交运力、加密南站接驳班次,确保旅客“零滞留”。今年国庆中秋双节,针对夜间临时高铁密集抵达的情况,宝鸡公交提前谋划、精准调度,全面启动公铁联动应急响应机制。累计增发公交36台次,安全运送旅客超千人次,成功化解夜间返乡高峰的客流压力。
城市经济发展背后的公交力量
“以前坐公交,得掐着点去固定站点等,现在用‘宝鸡行’APP约‘网约公交’,选好上下车点,车就会来接,太方便了!”家住高新区的吴莉告诉记者说,她现在出门就喜欢坐网约公交,直达目的地很省心。
今年8月,“网约公交”在宝鸡高新区试运营,打破了传统公交“固定线路、按点发车”的局限。181个站点(含54个虚拟站)覆盖高新区8.8平方公里区域,从人防隧道辅道到新苑路,从居民小区到商业区,把“最后一公里”的盲区织成了便民网,让市民乘公交出行就像打车一样方便快捷。
“网约公交”正是宝鸡公交保障市民出行的新举措。近年来,为满足市民多元出行需求,在持续优化公交线网的同时,针对常规公交覆盖薄弱或空白的区域,宝鸡公交创新推出定制通勤公交、助学公交、社区公交、新快线、延点公交等个性化公交,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畅通。为解决企业员工集中通勤难题,公司为 11 家企业开通上班通勤定制车,根据企业作息调整发车时间与路线。高新区某电子企业员工张先生说:“以前上班要转 2 次车,现在通勤公交从小区门口直达厂区,每天能多睡半小时。” 为保障学生安全上学,开通助学公交93条,既方便了学生上学,又解决了学校周围的堵车问题。高新三小一年级的学生家长刘建丽说:“孩子每天坐助学公交去上学,有司机师傅照看,我特别放心。”
不仅如此,宝鸡公交还在运营模式上持续创新,把“主动权”交到乘客手里。在15路、16路等线路试点“站点响应式停靠”,站台没人上下就直接通行,按需停靠、节约时间;在游19路、游66路等旅游线路试点“招手停”服务,游客在沿途景点附近招手,公交车就能停靠,方便随时上下车,进一步提升了出行效率与体验。
公交是城市的窗口,承载着市民期盼,连接着城市未来。如今,宝鸡公交年客运量近1.7亿人次,已成为市民出行的“优选”。未来,宝鸡公交将紧跟我市“一四五十”战略,让线网越织越密,服务越做越优,在守护民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建设更宜居、更有活力的宝鸡贡献“公交力量”。(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责编:刘迪
编辑:王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