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阴县平梁镇新四村的山林间,看着整齐排列的木耳菌棒如黑色珠帘般挂满枝头,听着风吹过淫羊藿田的沙沙声响,我总会想起导师乔峰带着我走过的这七年。从懵懂无措到独当一面,是这片土地的滋养,更是导师的言传身教,让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扎下了根。
魂强基:在政策学习中找准产业方向
“基层干部的笔杆子要能写政策,脚板子要能踩泥土,更要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导师乔峰的这句话,我记了七年。他的案头永远摆着两类“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林下经济发展政策文件。每当新的惠农政策出台,他总会拉着我逐字逐句研读,把“林下种植补贴”“特色产业保险”这些专业术语,翻译成“给木耳盖‘保温被’能领补贴”这样的家常话教我记牢。
导师常说:“新四村山多田少,林下经济是金路子,政策就是金钥匙。”他带着我向老党员学群众工作经验,跟着县农技站专家学木耳种植技术,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落到实处。我跟着老支书学如何动员村民流转林地,跟着农技专家记淫羊藿病虫害防治要点,让“品德立身”的思想根基,深深扎进了产业发展的土壤里。
脚沾泥土:在田间地头练就产业真功
新四村的每条林间小道,都藏着我和导师的成长故事。他从不让我只做“办公室记录员”,无论是盛夏烈日还是深秋阴雨,总会带着我们去林地:查看木耳菌棒的湿度,记录淫羊藿的生长周期,手把手教我辨认菌棒污染的早期症状,讲解病虫害防治的关键节点。
记得有次村民反映木耳菌棒大面积长绿霉,师傅立刻带着我蹲在菌棚里,用树枝拨开菌棒缝隙:“你看这里通风不够,湿度超标,得像给人扇扇子一样多开透气口。”他边示范边讲解,还连夜请来县菌业专家现场指导,最终帮村民挽回损失近万元。现在的我,已经能独立判断木耳生长的“健康密码”,村民们都喊我“懂行的小余干部”,每当这时,我就想起导师说的“脚上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情系群众:用真心服务暖透产业心田
“群众找我们办事,不是来听大道理的,是来解难题的。”师傅的这句话,在我服务种植户的过程中体会得愈发深刻。曾有听力不便的种植户老周来问木耳补贴到账情况,我急着解释了两遍都没说清,导师见状立刻拿来纸笔,画出补贴流程示意图,又带着老周去银行打印流水,用手势比划着金额数字。老周看懂后攥着我的手笑:“小余啊,以后我家木耳有问题还找你!”
那件事让我羞愧又警醒。后来我主动学了基础手语,整理出《林下种植常见问题手册》发放给农户,帮种植大户联系收购商,为困难户申请产业帮扶资金。现在走在村里,种植户们总会拉着我去看他们的木耳田、淫羊藿地,那种被信任的感觉,让我真正懂得了“群众事无小事”的分量。
薪火相传:让实干精神结出振兴硕果
“政策学得再好,不如让菌棒长出好木耳;文件背得再熟,不如让淫羊藿变成‘金银叶’。”师傅的这句叮嘱,刻在了我的心里。七年过去,我不仅能独立组织林下种植技术培训会,还牵头成立了新四村林下经济合作社,看着木耳、淫羊藿种植规模从最初的50亩扩展到300余亩,带动46户农户年均增收近2万元,我比谁都开心。
如今,我也开始带着新入职的年轻干部下村,像当年导师教我那样,蹲在菌棚里讲解:“这叶片边缘发卷就是缺水了,得用滴灌慢慢浇,不能大水漫灌……”阳光洒在林间,导师教我的“虚心学习、担当奉献、知行合一”的精神,正像这些茁壮成长的菌棒和药材,在新四村的沃土上扎根结果。我知道,这方生养我的土地,这些淳朴的乡亲,值得我用一辈子的热忱去守护——这就是导师教给我的,做一名合格基层干部的最朴素答案。(供稿:汉阴县平梁镇)
责编:曾祥秋
编辑:汪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