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固县龙头镇,只要提起调解员曾小明,村民们的评价出奇一致。
“他办事我们放心!”
“一把年纪还坚守在岗位上,太敬业了。”
这位年逾七旬的老调解员,用40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践行着新时代“枫桥经验”,把一件件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今年3月,新启用的调解室墙上,“调解能手曾小明”的简介只有寥寥数语,却让前来求助的乡亲们眼里闪着光。“有纠纷就找曾老师”——这句朴素的约定,早已成为当地百姓心中的共识。但鲜有人知,这位总是笑脸迎人的老调解员,每天下午5时赶回家中,还要照料患病卧床4年的老伴。
调解员的工作常常不会因夜幕降临而暂停。那些白天来不及细看的案卷,总会被他装进公文包里带回家。纸页的重量不过二两,却牵动着群众亟待化解的纷争。
今年2月,那起移车纠纷的调解过程,堪称基层调解的成功范例。接到陈某与郑某的调解申请后,曾小明当天就顶着寒风走访涉事双方。
两家人为赔偿金额僵持不下,谁也不肯让步。他也没着急调解,先连着3天往两家跑,又同村干部了解相关情况,最终精准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条款结合乡情民约,在极短时间内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处理王婶和儿媳妇的矛盾时,曾小明用当地方言说:“家家锅底都有灰,就看怎么擦。”他让婆媳俩各自写下对方的3条优点,又让她们回忆当初和睦时的情景,写着、写着,双方就重归于好了。
这样的邻里纠纷,在曾小明的调解日记里每天都有记载。
“要把自己摆进案子里,但绝不能陷在情绪里。”这是曾小明常挂在嘴边的话。翻开他密密麻麻的工作笔记,每起纠纷后面都标注着“矛盾焦点”“法律依据”“调解方案”三要素。
“现在,年轻人调解靠手机录像取证,曾老师却总说‘镜头照不见人心’。有次他调解土地纠纷,竟带着双方去田里抓把土搓一搓——‘地气接上了,火气就消了’。”该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李骞感慨,“老曾调解案子,完全是用心用情、踏实认真,是咱们学习的榜样。”
当被问及何时退休,曾小明总是笑着说:“只要群众还认我这把老骨头。”多年来,他手写的调解协议书累计超过4000份,垒起来足有两人高。曾小明,这位古稀老人,以最传统的“说和”智慧、最真挚的为民情怀和最朴素的法治实践,默默守护着基层社会弥足珍贵的和谐根基。(来源:汉中日报)
责编:曾祥秋
编辑:刘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