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这位中国人餐桌上的“老熟人”,已成为无处不在的“国民食物”,它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名传说和在百姓心中独特而温暖的位置,可以用“无处不有,无宴不享”来概括。
洛南豆腐的历史。
洛南豆腐不仅仅是当地的一种食物,更是一张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乡土情感的名片。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与洛南的地理环境、物产和人民的生活智慧紧密相连。
洛南豆腐始于汉代,兴于明清。
洛南豆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豆腐的发明本身就被普遍认为是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左右),由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创,淮南王刘安被后人尊为“豆腐始祖”。随着中原文化的传播和农耕技术的发展,豆腐制作技艺沿着当时的交通要道(如秦岭古道)向周边地区扩散。
洛南地处秦岭东段南麓,是关中通往中原和东南地区的门户之一。这里的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利用本地优质物产进行生产生活的技能。洛南地区盛产优质黄豆,且境内水质清冽甘甜,特别是源自秦岭的山泉水,为豆腐的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豆腐制作技艺在洛南扎根并传承下来,有着超过千年的历史基础。
到了明清时期,洛南豆腐的制作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并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洛南豆腐开始成为集市上的重要商品,其美名也逐渐传开。在这一时期,豆腐不仅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常客,也成为了宴席、节庆中不可或缺的食材。
王家豆腐。
洛南王家豆腐是陕西洛南地区颇具盛名的传统美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它不仅是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更承载着一段从家族传承到产业创新的发展历程。
在明清时期,洛南豆腐已负盛名,作为贡品进献皇室。在民国时期,王家祖上王朝相(或“王朝祥”)举家迁至洛南开设豆磨坊等,在民间留下了一段人人皆知的故事。
洛南王家豆腐的故事,是一段在战乱与自然灾害中迁徙、扎根,并凭借一门手艺重振家声的往事。其祖上王朝相在公元1578年,因战乱与自然灾害,携三子(永安、義安、保安)及家丁从山西太原逃荒,最终迁至洛南保安镇。
王家在保安镇这片偏僻但宁静的山里安顿下来后,凭借其勤劳与经商头脑,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陆续开设了水磨坊、油磨坊和豆磨坊,同时经营着六处店铺。那时的王家,日子过得殷实富足,成为当地令人羡慕的人家。然而,家族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后来,王家的良田、磨坊和店铺都被没收,家道中落,全家人的生活一度陷入窘境。为了生计,王家的子孙(如王庆字辈的“民生”和王际字辈的“振书”)开始在村子里做起了卖豆腐的营生。
他们制作的豆腐,传承了王家的古法工艺,加之选用当地优质大豆和甘甜的洛河源头水,使得制作出的豆腐细嫩光滑、口感极佳,深得乡亲们喜爱,甚至十里八村的群众都慕名而来。这也为后来“洛源豆腐干”声名远播乃至王洋回乡将这一产业做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20世纪,1999年,王振书建厂实现批量生产。21世纪,
2009年,王洋接手家业开启现代化转型。2011年,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标准化基地。2015年,成立电商公司拓展线上销售。2017年,洛南豆腐干技艺入选陕西非遗。2022年,合作社电商团队年销售额达1200万元
王家豆腐能从家庭作坊发展成为地方产业,几位关键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振书(家族承前启后者):1999年,王振书在县城建起了豆腐厂,开始了鲜豆腐、豆腐干的批量生产,使王家豆腐向市场化迈进了一大步。他还独立研制出豆腐干的真空保鲜法,有效延长了保质期,为产品走出大山、进入城市超市创造了条件。
王洋(创新转型推动者):2009年,王洋从西北政法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接手父亲的豆腐生意。她不仅是“百年王家”的传承人,更推动了品牌的现代化转型,十多年来,实现了品牌三大步跨越式战略发展。
第一步产品多元化:在传统鲜豆腐和豆腐干的基础上,研发了风味豆腐、香卤干、代餐豆干等系列零食产品,并研制香菇酱、洛南槲叶粽子等新产品,拓宽了市场。
第二步产业链整合:成立洛南县众鑫农园豆制品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电商”的运作模式,建立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新型供应链。
第三步拥抱电商:2015年创建洛南县忆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注册“秦农阳阳”等品牌,积极拓展线上销售,让洛南豆腐走向了全国。
在战略发展的同时,不但技艺更加成熟和富有特色,而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荣誉,企业年生产销售豆制品超千吨,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并带动了当地大量农户就业增收。在此同时“百年王家”和“秦农阳阳”等商标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其产品曾获得首届中国秦岭旅游节“金丝峡”杯优秀奖、第十九届杨凌农高会后稷奖等。2017年,“洛南豆腐”被核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豆腐干制作技艺也入选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洛南王家豆腐从家族传承的古法手艺,发展成为如今的地方龙头产业和知名品牌,体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农业、现代电商的有机结合。它不仅是洛南豆腐的代表之一,其发展历程也展现了传统美食在当代的成功转型与勃勃生机。
洛南豆腐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其“技”与“食”的完美结合——古老的手工技艺赋予了它绝佳的风味和口感,在优质原料则确保其丰富营养的前提下,核心在于“顺其自然”和“经验至上”。
豆腐的饮食文化,是一部流淌千年的东方生活史,它不仅是餐桌上的食物,更是一种哲学观念、一种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在百姓心中,豆腐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在洛南,有“无豆腐不成席”的说法。无论是家常便饭,还是红白喜事的宴席,豆腐都是绝对的主角。如小葱拌豆腐、麻辣豆腐、豆腐箱子、豆腐饺子等,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洛南豆腐宴。对于远离家乡的洛南人来说,洛南豆腐的味道就是故乡的味道。它的制作技艺和食用习俗,代代相传,已经成为洛南人文化认同的一部分。
在中国,从东北的炖豆腐到广东的酿豆腐,从四川的麻婆豆腐到江浙的大煮干丝,豆腐的身影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它成功地打破了“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口味壁垒,融入到各地的地方菜系中,成为唯一在几乎所有菜系中都占据一席之地的一个食材。
豆腐是真正的“平民英雄”和“宰相之材”。对于寻常百姓,它是价格低廉的优质蛋白质来源,是“穷人的肉”,保障了底层民众的营养。对于富贵人家,它又能被精工细作,登上大雅之堂,如“蟹粉豆腐”“文思豆腐羹”,展现了其“化平凡为神奇”的可塑性。
豆腐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
豆腐文化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吃”,深深植根于东方文明之中。
哲学寓意的表达:
“包容性”的内涵:豆腐本身味道清淡,但其精妙之处在于能充分吸收并融合各种食材和调味料的滋味。无论是与荤腥同炖,还是与素菜清炒,它都能与之“和谐”共处,成就美味。这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
“中庸之道”的表现:豆腐口感温和,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正符合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中庸”境界。
“包容幷蓄”的智慧:豆腐本身味道清淡,但善于吸收众长,与任何食材搭配都能相得益彰。这正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包容并蓄”的至高境界。
“柔软坚韧”的品格:豆腐看似柔软易碎,但其内在却很有韧性。好的豆腐“摔不烂,煮不散”,这被引申为一种看似柔弱、实则刚强的东方智慧,一种以柔克刚的处世哲学。
朴素与智慧的象征:
“朴素”的特质。豆腐的原料是平凡的黄豆,通过人类的智慧(点化),化腐朽为神奇,变成了洁白细腻的美食。这象征着一种通过智慧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同时,豆腐价格低廉,是“平民的肉食”,体现了其朴素、亲民的特质,是节俭美德的物质载体。
“清白”的象征。豆腐色泽洁白,质地纯净,自然而然地被人们视为“清白”“纯洁”“正直”的象征。俗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就是用最直观的视觉形象,比喻一个人为人清白,做事清楚。
宗教与民俗的载体:
在日常餐桌上,小葱拌豆腐、红烧豆腐、家常豆腐汤,是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家常菜。在节庆宴席上,在年夜饭上,豆腐(尤其是一些做成元宝形状的豆腐制品)寓意“富裕”和“福气”;在素食宴席上,它更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在佛教文化中,豆腐是素食的核心支柱,自佛教传入中国后,豆腐因其优质的植物蛋白和素净的特性,成为僧侣和信众最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极大地推动了素食文化的发展和豆腐制作技艺的精进。发展出了极其丰富的“仿荤素菜”,如素鸡、素火腿等,满足了信众的口腹之欲,也体现了其包容性,豆腐成为佛教素食的核心。
豆腐有着深厚的民俗寓意。在许多地方的民俗中,豆腐象征着“清白”“富足”。例如,在年夜饭中,豆腐常被用来祈求来年生活富裕;在一些地区,办丧事后的“豆腐饭”则有让生者节哀、寓意清白一生的含义。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各地因物产、口味不同,发展出了千姿百态的豆腐菜肴,构成了丰富的地域饮食文化地图。譬如:四川麻婆豆腐,体现了川菜的“麻辣鲜香”;江浙西湖醋鱼下的嫩豆腐、大煮干丝,展现了淮扬菜的精致与鲜美;安徽徽州毛豆腐,是微生物发酵智慧的极致体现;广东客家酿豆腐,体现了客家人迁徙中的饮食智慧;洛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简单直接。
豆腐相关的民间谚语与歇后语。
民间智慧为豆腐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创造了大量生动有趣的谚语和歇后语。
富含哲理的谚语:
“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含义:强调了清淡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体现了民间朴素的养生观,将豆腐视为平安、健康的守护者。
“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含义:形象地说明了传统豆腐制作工艺的艰辛与劳累,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尊重。
“豆腐掉进灰堆里——吹不得,打不得。”含义:比喻一个人或一个让人束手无策,批评不行,安抚也不行,处境非常尴尬和为难的事情。
生动诙谐的歇后语: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含义:最经典的一句,比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含义:比喻任何厉害的人或事物,总有另一个能制服它的人或事物。卤水是点化豆腐的关键,这个制作过程被巧妙地用来解释相生相克的道理。
“刀切豆腐——两面光。”含义:比喻为人处世非常圆滑,两面都不得罪。
“豆腐佬摔担子——倾家荡产。”含义:豆腐佬的全部家当就是一担豆腐,担子摔了,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形容遭受毁灭性的损失。
总来说,豆腐以其无与伦比的普遍性、广泛性和日常性,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底色”,而它在中国百姓心中,则占据着一个由温情、敬意和智慧共同构筑的位置。它既是物质的食粮,也是精神的食粮,通过一句句质朴的民间谚语,将生活的哲理、做人的道理,深深地烙印在了一代又一代洛南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之中。
如今,洛南豆腐已经成为洛南县重要的农副产品和旅游名片。洛南县委县政府也非常重视这一传统产业的保护与发展,通过举办“豆腐节”、推动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等方式,让洛南豆腐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洛南豆腐的历史,是一部利用自然馈赠、凝结民间智慧、传承千年技艺的历史。它从汉代的烟火中走来,在秦岭的泉水和洛南的沃土中孕育,凭借其独特的“酸浆点制”工艺和“摔不烂、嫩又韧”的卓越品质,将成为了陕南地区乃至全国豆腐家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洛南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味觉记忆和情感纽带。
来源:洛南县文旅局
责编:李凯琴
编辑:刘佳怡